热点聚焦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 热点聚焦
瞭望农商银行发展新机遇!聚焦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十大关键词
发布日期:2021-03-10    作者:     点击量:6435    分享到:

2021两会热点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胜利开幕,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对金融系统一年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支撑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风险处置工作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纵观1.6万余字的报告全文,“金融”出现18次、较去年增加11次,“农村”出现14次、较去年增加7次,“农业”出现11次、较去年增加8次,“乡村”出现11次、较去年增加6次,“城乡”出现8次、较去年增加4次,新增“县域”一词出现2次。与“三农”及金融相关词汇的高频出现,预示着未来农村金融领域将迎来巨大蓝海。

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而言,政府工作报告中蕴藏着哪些新机遇?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记者梳理出10大关键词,在对农村金融领域专家学者进行采访之后,给出了相关解读,以供启迪智慧、碰撞思想。


关键词一:

30%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

解读: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型商业银行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今年的增速目标变为30%,这一调整并非意味今年增速目标较去年下降。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去年5家大型商业银行都已超额完成40%增速目标任务,客观上增大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的基数,基数变大之后如果继续保持30%的增速,对小微企业普惠金融领域仍是极大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全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除了30%增速目标,大型商业银行还可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设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这将给农村中小银行带来竞争压力。

在此背景下,农商银行可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地方乡村振兴局的沟通联系,打造“乡村振兴主办银行”。同时,不断提高差异化服务能力、金融科技运用能力、公司治理能力,通过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守牢乡村主战场。


关键词二:

补充中小银行资本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

解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关注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问题,与去年相比添加了“继续”“多渠道”等词语,体现出了国家对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高度重视,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方式或将进一步拓宽。2020年底,国务院安排2000亿元专项债额度,允许地方政府通过认购可转换债券等方式,探索合理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新途径。今年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国银保监会创新转股型资本债券,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

农商银行应抓住政策机遇,用好资本补充工具,争取获得“外源性”资本补充。同时,要从根本入手,通过转变经营方式,提升资本内生能力,通过完善内部治理,降低风险减少资本消耗,构建长效的资本补充机制,增强“内源性”补充资本的能力


关键词三:

贷款利率降低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当降低小微企业支付手续费。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今年务必做到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解读:自2019年8月新LPR改革推行以来,银行业利率持续走低,随后为应对疫情冲击,支持“六稳”“六保”,银行机构面向实体经济融资价格进一步下降。2020年,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随着宏观经济形势逐渐恢复,2021年整个市场利率有所回升,业内产生贷款利率将相应回升的预期。

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让利实体经济、降低小微企业实际贷款利率仍是金融业开展融资服务的主基调,并对小微企业融资便利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这透露出,未来低利率或将保持常态,银行机构盈利端将持续承压。农商银行将同时面对低利率市场环境和“自留地”内同业竞争加剧的挑战。对此,农商银行应更加坚定地回归本源,积极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推进落实精细化管理,丰富负债渠道,降低负债成本,充分下沉长尾客群,通过以量补价,实现收益覆盖风险。


关键词四:

延期还本付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普惠金融力度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再次释放了利好的政策导向,强调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之间的关系。以上一系列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政策红利延续,对于市场主体而言,有助于上亿市场主体继续休养生息、恢复活力,对于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意义重大。

近年来,农商银行把支持县域实体经济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作为两项重点工作,不断加大支农支小支实贷款投放力度。“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普惠金融力度”的政策部署,能够有效帮助农商银行壮大支农支小资金实力,保障信贷资金供给,改进信贷服务质量,更大限度提升农信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的能力。但与此同时,相关政策安排也对农商银行的信贷业务风控能力和纾困资金的流向监测、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关键词五:

信用贷款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引导银行扩大信用贷款、持续增加首贷户,推广随借随还贷款

解读: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便提出“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则作了更明确的要求:引导银行扩大信用贷款、持续增加首贷户,推广随借随还贷款。并且规定资金要更多流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以“三农”和小微企业为主要客户群体的农商银行来说,这是重要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信用贷款或将成为农商银行未来开拓市场的重要方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和扩大消费”“加快电商、快递进农村,扩大县乡消费”,这为农商银行发放信用贷款、推广信用卡业务进而实现大零售转型提供了契机。农商银行要充分发挥县域小法人机构的优势,立足本土、深耕本土,坚持做小、做散,以更优质的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和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六:

尽职免责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金融机构考核、评价和尽职免责制度”。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之所以提出要完善金融机构考核、评价和尽职免责机制,根本目的还是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当前,部分银行重视对存贷量、规模扩张的考核,而忽视对普惠金融、合规风险的考核,尽职免责制度也往往比较笼统,没有详细能落地的尽职免责规定。

这要求农商银行在业务发展中进一步增加普惠金融在综合绩效考核、评价中的权重,同时结合自身业务特点,落实尽职免责要求,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并建立尽职免责公示机制,切实解决信贷人员“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的问题。


关键词七:

本分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金融机构要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本分”

解读:这一提法在我们意料之中。一方面,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必然要强调金融机构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直接对农村中小银行“喊话”:“加大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的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

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坚守本分,不“脱实向虚”,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举措。只有进一步坚守本分、向下扎根,农商银行才能更加行稳致远。


关键词八:

金融风险处置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金融风险处置工作机制,压实各方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解读:金融业与风险相伴相生。作为地方法人银行,农商银行是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主力军。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农商银行信用风险压力加大。而目前来看,部分农商银行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达到风控监管和金融科技要求。因此,在2021年中国银保监会工作会议上,银保监会首次提出“要推动大型银行向中小银行输出风控工具和技术”。

在借助外力的同时,农商银行应深耕本地、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夯实传统业务特别是存贷业务基础,从根本上遏制脱实向虚。同时,建立有效的治理制衡机制,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市场约束,规范股东行为,优化股权结构,包括科学决定自身的风险偏好和战略,做实资产分类,增强资本实力。


关键词九:

供应链金融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解读: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5次提到产业链供应链。“六保”中也强调了“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如何保,如何促,如何活?金融服务必不可少。另外,与之关联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农商银行在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往往由于县域定位无法服务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由此观之,农商银行未来在产业链供应链金融中将空间巨大

此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县域”“县乡”“城乡”“县城”多达十几次,中央一号文中出现“县域”多达11次。有专家表示,这是21世纪以来,“县域”一词在一号文件中出现的最高频次,县域发展正前所未有地被关注,而产业链供应链的完善也将为县域及农村产业发展提供巨大驱动力,农村金融将大有可为。


关键词十:

金融创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科技监管,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

解读:继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利用金融科技和大数据降低服务成本”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加关注对金融科技和金融创新的监管问题。这意味着,一方面,监管机构将持续关注金融科技相关风险的复杂性和外溢性,及时精准拆弹,消除新的系统性风险隐患,对新模式、新风险早发现、早研究、早预警、早介入、早处置;另一方面,将不断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健全宏观审慎、微观审慎、行为监管三支柱,将监管全面覆盖至金融创新领域,为能够切实满足国民金融需求的金融企业创造健康发展的条件。

这对加强银行保险机构与互联网平台、科技公司联合开展金融活动提出了更高要求,农商银行数字化转型只有在审慎合规的前提下才能行稳致远。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融媒体中心)


返回上一级